

前几天针对“黑”杨瀚森的现象,写了一点想法。我并不反对批评,哪怕是严苛的批评,只是有点反感脱离专业范畴的“黑”,即不基于篮球的人格贬损与断言,譬如针对容貌的攻击和嘲讽,譬如针对杨瀚森前途的武断结论。
有些读者的评论启发了我,他们认为,杨瀚森刚刚开始常规赛征程,就被铺天盖地批评,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前媒体和自媒体的过分关注和拔高,诸如开始畅想杨瀚森成为约基奇一样的超巨,超出杨瀚森实际水平的吹捧,引发了球迷的反感。
这种说法有道理,我也修正此前的观点,虽然我依然反对不讲逻辑和事实的“黑”。尤其是梳理杨瀚森登陆NBA以来的曝光,我愈发觉得失去专业性的偶像化炒作,的确是杨瀚森遭遇恶评的重要原因。或许与杨瀚森本人无关,却暴露出自媒体时代的症结:新闻专业性的消逝。
从杨瀚森选秀开始,他的纪录片就出现在网络平台上,回望一下,恐怕这是他至今最“专业”的一次亮相。杨瀚森在NBA的适应性怎样,球队如何评估杨瀚森的价值,教练制定过哪些针对性的训练或者战术,小杨如何解决体能问题、语言问题,从CBA到NBA,技战术有哪些调整的地方……梳理下来,我发现这类新闻如此稀缺,大部分都是从他个人的社交媒体中扒素材,或者偶遇拍摄之类的生活写照,什么背小粉包啦、什么波特兰 Costco超市办理会员卡啦、什么体验美式洗剪吹啦、什么推着女友坐行李箱逛街啦……直到“宵夜门”事件曝光,当几场成绩表现不佳、被球迷起外号“树懒”后,和女友及团队吃烤肉被拍下(尽管这在NBA并不鲜见),终于引发更大的舆论危机。
杨瀚森只是众多登陆NBA的中国球员之一,本来不必抱有过高期望。他大概率没有姚明的天赋,可能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,可能站稳脚跟但表现平平,也可能下放发展联盟,甚至可能打道回府,一切皆有可能,这取决于他的野心、能力、机遇和运气等诸多因素,冷静客观看待杨瀚森的职业生涯即可,不必上赶着追捧或诅咒。
作为杨瀚森与球迷连接的桥梁,内容专业性的缺失让人扼腕。很多篮球博主只能拿比赛录像来做战术分析和评论,那些能接触到杨瀚森的媒体自媒体却在曝光什么,每次采访都问了些什么问题?有哪些关于篮球的深入交流?也许是我孤陋寡闻,我很少看到媒体的专业发问,也很少看到他有关篮球的深入分享。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内容,让杨瀚森泯然于网红明星,整天聊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。那些有机会接触杨瀚森,有机会拿着麦克风采访杨瀚森的人,是否发自内心热爱篮球,是否真的想了解杨瀚森的生活、借此机会探究他的篮球轨迹和动力,是否真的呈现一个“篮球运动员”杨瀚森,而不是一个“明星”杨瀚森。NBA之旅,对杨瀚森是个考验,对媒体也是个考验。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症候,公众通过自媒体了解演员、歌手、科学家、艺术家等“名人”,大多是八卦多于专业。回到杨瀚森的曝光,偏离篮球,甚至偏离对杨瀚森作为篮球运动员的底层好奇心,只剩一些为了降低门槛而鸡零狗碎的娱乐内容,无论“粉”还是“黑”,对篮球、对杨瀚森、对真正热爱篮球的人,都是个坏消息。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 
